8月23日,京东披露了2021年第二季度及中期财务业绩报告。根据数据显示,在3月到6月的第二季度,京东营收2538亿元,同比增长26.2%,超出了市场预期。
单季度新增3200万年活跃购买用户,在京喜的拉动下,下沉策略仍在发酵,京东的“稳健”持续到了这个季度。相比之下,经营利润从去年的50亿跌落到3亿,同比下降94%,即使剔除了其他和主营业务没大关联的若干项目,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,净利润46亿元,同比下降22%。
利润“深蹲”,一方面是因为京东持续发力平台业务,当商家多平台经营成为常态,开店,运营,都需要人员匹配跟进;截至2021年6月30日,京东的员工数近40万人,是国内民营企业员工人数最多的企业。扩大就业规模、员工薪酬福利、技术研发,都需要砸钱;另一方面,重仓投入的新业务还在亏损,供应链和基础设施的搭建也都需要资金的注入。
依靠自营电商起家的京东,长期以来做的都是关于利润率较低的生意,京东有着900多万SKU的自营商品,自己卖货,赚的是商品进销差价,毛利率长期在10%-15%徘徊。也因此,它时常被看做一家“卖货”的零售公司。为了提高利润,京东开始向平台业务转型。平台经济是平台搭好基础设施,提供物流等服务,让商家进来开店,拥有更高的毛利。
自2016年起,京东的服务收入占比不断提高,2020年达到12.6%。但商品收入的占比依然稳定在80%以上,主要被分为3C数码商品及日用百货商品,3C品类是标品,有着日益可见的天花板,后者则被认为是京东提高毛利率的关键。
已经上市的京东物流收入被独立出来、京喜和京东产发则转到了新业务。京东在财报里将营收业务分成三个板块:京东零售、京东物流及新业务。京东零售是京东最核心的业务,二季度盈利59.9亿,同比增长23.3%。京东物流和新业务则都还在亏损——京东物流去年盈利21亿,今年亏了3.6亿,主要是由于基础设施的投入,过去一年新增了450个仓库。
包含了京喜的新业务亏损更大,一个季度烧掉了30.2个亿,亏损同比扩大158%。值得注意的是,去年12月,京喜从一个事业部上升为一个事业群,包括主打下沉市场的京喜APP、社区团购业务“京喜拼拼”以及便利店业务“京喜通”三个板块。